来源: 原创 时间:2023-05-10
导 读
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央行等部门针对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密集发声,业内认为这是重启CCER市场的信号,并期盼CCER重启后能与全国碳市场一同推动企业减排,服务“双碳”目标的实现。围绕自愿碳市场与强制碳市场关系及如何共同助力企业减排等话题,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专访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三峡集团”)国际清洁能源研究室主任、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副主任黄俊灵。
图: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国际清洁能源研究室主任、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副主任黄俊灵
CCER市场重启
企业期待激励规则明确
本月初,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今年2月,央行行长易纲表示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展CCER交易。
针对今年以来CCER可能重启的相关信息密集出现,黄俊灵认为,在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营一年多的当下,重启CCER市场让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形成呼应与联动,各自纳入不同的行业企业及项目、发挥差异性功能,共同推动企业减排促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恰当的时机。
黄俊灵介绍,三峡集团的火电资产参与了全国碳市场,新能源业务板块曾经参与过暂停之前的CCER市场。“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都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很重要的政策工具,能够引导企业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降碳减排,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他称。
对于可能即将重启的CCER市场,黄俊灵认为企业最关心的是要明确什么样的项目能够被纳入自愿减排的激励之中,这很大程度会影响企业转型和投资决策。
“三峡集团是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集团,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约96%。三峡集团拥有一部分火电资产,履约时可以使用部分CCER进行抵扣。一方面我们希望CCER能够尽快重启,另一方面更希望监管层能够有细致且明确的规定,为集团的低碳转型和布局新一轮投资提供参考。这不仅仅是三峡集团一家企业的想法,也是整个行业乃至有相关业务关联的行业企业的期待。”黄俊灵称,“以电力行业为例,近年来行业内诸多企业都在探索和布局新技术,如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这些新技术未来能否纳入到CCER市场,相应地让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能够获得额外的收益,是行业企业做出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最近生态环境部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方法学领域包括能源产业、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等,其中“碳捕获和CO2在地质层中的储存”等新减排技术也被纳入到方法学范畴内,具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编制技术条件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均可提出方法学建议。业内认为,未来会有更多的具有碳减排效应的新技术、新工艺申报CCER,从而获取额外的资金支持。
CCER既要与全国碳市场联动
又应保持独立性
生态环境部2021年10月发布的《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控排企业可使用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清缴。根据规定,用于配额清缴抵消的CCER,抵消比例不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
对此,黄俊灵认为,CCER市场重启之后,控排企业可使用一定的CCER进行抵消,这说明二者将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联动,对碳价也会构成一定的影响。“不过从监管和现实角度看,CCER市场保持相对独立性十分重要,与全国碳市场的联通不会在短时间内彻底放开,未来两个市场需要在政策的指导和设计下有序发展,共同服务‘双碳’目标的实现。”他称。
针对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多以来面临交易不活跃等问题及未来如何改善,黄俊灵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纳入更多的行业企业。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配额管理的是发电企业,据国家部署,“十四五”期间将逐步推动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大行业有序纳入碳市场。今年3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就公布了2023年度北京市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企业14家、其他行业企业8家。未来,全国需要继续扩容,让更多行业企业乃至非控排企业进入碳市场,更好发挥碳市场这一促减排政策工具的作用。
二是保障配额发放的公平。公开信息显示,现阶段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的2162家发电厂,接近全国一半的碳排放量。黄俊灵称,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的确定与发放就成为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彼时,行业与行业之间、行业内各企业之间配额发放的公平性十分重要。
三是把握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我国之所以选择碳市场而非碳税,因为碳税体现出碳的价格是明确的,但总量不明确;而碳市场的碳价不明确,总量是明确的。”黄俊灵称,“目前碳配额总量是相对盈余的,随着CCER市场的重启,对碳排放配额总量的控制更显重要,务必体现出助力企业长期减排,最终实现‘双碳’目标的效果。”
消息来源:绿色金融60人论坛